公益性岗位三年后咋办
公益性岗位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而设置的非营利性岗位,通常包括基层公共服务类、公共管理类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安置对象主要是就业困难人员,如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重度残疾人等。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对于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以延长至退休。补贴期满后,如果就业困难人员仍然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可以再次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但累计安置次数原则上不超过2次。
对于那些在公益性岗位工作三年后的情况,各地会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后续的就业服务和支持。例如,对于距享受补贴期满不足半年的人员,会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于用人单位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并在补贴期满后转为本单位劳动合同制用工的,可按规定给予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对于退出公益性岗位后仍未实现就业的生活困难人员及家庭,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
公益性岗位并不是事业编制,也不属于临时工。公益性岗位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的援助岗位,与事业编制岗位是不同的。公益性岗位的工资待遇通常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相当或略高,而事业编制人员的工资则由财政核定拨款,通常更高。
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工作由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他们会适时调整岗位规模和安置对象范围,确保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公益性岗位的管理遵循“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原则,以确保岗位的合理利用和人员的有序流动。
社区工作者是什么编制
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从事党建、治理、服务工作的全日制专职工作人员,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中的专职人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区的稳定与发展,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工作者的岗位性质不属于公务员编制也不属于事业编制,大多数情况下是实行聘任制的,合同到期可以续签也可以离职,对以后报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没有任何影响。
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公共事务、组织活动等。他们需要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社区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相关业务知识,并且品行端正,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和发展前景方面,虽然看似暂时无编制,却挺稳定的,待遇有五险多地有一金,同时有工龄工资,岗位职级津贴,年节有福利,还有诸如精神文明奖、年终奖等。随着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和职业认同感也在逐步提高。政府也在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总的来说,社区工作者是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社区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前景是积极的。
公益性岗位一般人干不了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或相关部门设立,旨在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满足社会公共利益需求的岗位。这些岗位通常对应聘者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可能需要具备特定的技能、经验或者符合特定的条件。但并不是说一般人干不了,很多人通过公益性岗位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提升,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如果你对公益性岗位感兴趣,可以关注当地的就业服务中心或者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招聘信息,了解具体的岗位要求和申请流程。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