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图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可以通过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来划分,具体如下:
1. 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AP)递增,直到达到最高点。边际产量(MP)始终大于平均产量(AP),并且两者都在增加。这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如劳动)的投入量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理性的生产者会持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直到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
2. 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AP)开始递减,但仍然高于边际产量(MP),而边际产量(MP)虽然递减但仍然大于零。总产量(TP)继续增加,直到达到最高点。这个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继续增加产量而不需要担心边际产量变为负值。
3. 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边际产量(MP)降为负值,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会导致总产量(TP)下降。平均产量(AP)也在继续下降。理性的生产者会减少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以避免总产量的减少。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图可以表示为:
- 第一阶段:从原点到AP和MP的交点,AP递增,MP > AP。
- 第二阶段:从AP和MP的交点到MP为0的点,AP开始递减但高于MP,MP递减但大于0,TP继续增加。
- 第三阶段:从MP为0的点开始,MP < 0,AP和TP都开始递减。
这个阶段划分图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指导生产者如何也称为生产的经济阶段或生产的合理区域,是指在短期生产中,生产者进行决策的区间。这个区间具体指的是:
1. 第二阶段:这是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也称为生产的经济阶段或生产的合理区域。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APL)开始下降但仍然高于边际产量(MPL),同时边际产量大于零。这意味着,虽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如劳动)所增加的产量(边际产量)开始减少,但总产量仍在增加,且增加的产量仍然为正。
2. 合理区间的特点:在第二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第一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同时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三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这个阶段,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因为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仍能带来额外的产出,但增加的量开始减少。
3. 合理区间的确定:合理区间的起点可以通过令边际产量(MP)等于平均产量(AP)来确定,而合理区间的终点可以通过令边际产量(MP)等于零来确定。
4. 为什么第二阶段是合理区间:在第二阶段,虽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但边际产量仍然为正,这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仍然能够增加总产量。理性的生产者会选择在这一阶段进行生产,以实现产量的最大化。
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是第二阶段,即APL > MPL > 0的阶段,这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决策的区间。